6.1 一般规定


6.1.1 泵站的总体布置应根据站址的地形、地质、水流、泥沙、冰冻、供电、交通、施工、征地拆迁、水利血防、环境等条件,结合整个水利枢纽或供水系统布局、综合利用要求、机组型式等,做到布置合理、有利施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少占土地、投资节省和美观协调。
6.1.2 泵站的总体布置应包括主泵房、辅机房、进出水建筑物、管理房、进场道路、场内交通及其他管理设施的布置。
6.1.3 站区布置应满足安全运行、管理维护、交通运输、消防、节能环保、场地排水、环境美化和水土保持等要求。
6.1.4 泵站室外专用变电站宜靠近辅机房布置,满足变电设备的安装检修、运输交通、进线出线、防火防爆等要求。
6.1.5 站区内交通布置应满足机电设备运输、设备检修设施及消防车辆通行的要求。
6.1.6 具有泄洪任务的水利枢纽,泵房与泄洪建筑物之间应有分隔设施;具有通航任务的水利枢纽,泵房与通航建筑物之间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及安全设施,并在泵站进出水池前设置禁航警示设施。
6.1.7 进水处有污物、杂草等漂浮物的泵站,应设置拦污、清污设施,其位置宜设在引渠末端或前池入口处。站内交通桥宜结合拦污栅桥设置。
6.1.8 进出水池应设有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
6.1.9 对于地形条件和水流条件复杂的大中型泵站枢纽布置,应通过数学模拟计算分析比选,必要时再通过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6.1.10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或城市景观有特殊要求时,可布置地下泵站。地下泵站布置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1.1条的规定外,尚应根据地下泵站的特点,进一步优化机电设备布置,注重节能、环保及消防安全。
6.1.11 泵房与铁路、高压输电线路、地下压力管道、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宜小于100m。
6.1.12 泵站出流与通航河道垂直相交或斜交时,应优化泵站布置,接近航道处最大表面出流流速不应大于相应等级航道允许的横向流速。
6.1.13 工程总体布置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条文说明
6.1.1 供电条件包括供电方式、输电走向、电压等级等,它与泵房平面布置关系密切,应尽量避免出现高压输电线跨河布置的不合理情况。此外,泵站的总体布置要结合考虑整个水利枢纽或供水系统布局,即泵站的总体布置不要和整个水利枢纽或供水系统布局相矛盾。
    我国部分地区曾有过血吸虫流行的历史,由于血吸虫危害难以根治,因此,在疫区的泵站设计中,应根据疫区的实际情况,按水利血防的要求,采取有效的灭螺工程措施,防止钉螺在站区滋生繁殖或向其他承泄区(受水区)扩散。
6.1.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泵站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泵站的运行管理越来越体现“现代水利、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站区的布置要求操作运行安全,管理维护简单易行,交通运输方便畅通,消防快速可靠,并在总体布置上注重节能环保。对泵站管理区,要求道路、绿化布置不但符合水土保持要求,还要求具备现代管理的相应配套设施,使整个枢纽区环境整洁舒适,与周边城乡发展水平相匹配。
6.1.5 站区交通道路除应满足设备运输、人员进出等工程建设和管理要求外,不可忽视消防通道的问题。尤其是机组台数较多、站房顺水流向较长时,如果交通道路不能满足通行消防车辆的要求时,一旦发生事故,就有可能因救援不及时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6.1.6 泵房不能用来泄洪,必须设专用泄洪建筑物,并与泵房分建,两者之间应有分隔设施,以免泄洪建筑物泄洪时影响泵房与进出水池的安全。同样,泵房不能用来通航,必须设专用通航建筑物,并与泵房分建,两者之间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否则,泵房与通航建筑物同时运用,因有较大的横向流速,影响来往船只的安全通航。例如,某泵站装机功率6×1600kW,将泵站、排涝闸、船闸三者合建,并列成一字形,泵房位于河道左岸,排涝闸共6孔,分为两组,其中一组3孔紧靠泵房布置,另外一组3孔位于河道右岸,船闸则位于两组排涝闸之间。当泵房抽排或排涝闸自排时,进出水口流速较高,且有横向流速,通航极不安全,经常发生翻船事故。又如,某泵站装机功率10×1600kW,泵站、排涝闸、船闸三者也是并列成一字形,但因将船闸设在河道左岸,且与泵站、排涝闸分开另建,船闸导航墙又长,故通航不受泵站、排涝闸影响。因此,本标准规定,泵房与泄洪建筑物之间应有分隔设施,与通航建筑物之间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及安全设施。
6.1.7 根据调查资料,站内交通桥一般都是紧靠泵房布置,拦污栅往往结合站内交通桥的布置,设在进水流道的进口处,且多呈竖向布置,往往给清污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对于堆积在拦污栅前的污物、杂草,如不及时清除,将会大大减小过流断面,造成栅前水位壅高,增大过栅水头损失,并使栅后水流状态恶化,严重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例如,某泵站安装2.8CJ-70型轴流泵,单泵设计流量20m³/s,由于污物、杂草阻塞在拦污栅前,增大过栅水头损失0.25m,查该泵型性能曲线可知流量减少约0.5m³/s,减少值相当于单泵设计流量的1/40。又如,某泵站1989年春灌时,多机组抽水,进水闸前出现长40m~50m、厚1m~2m的柴草堆,人立草上不下沉,泵站被迫停止引水,组织100余人下水3天才将柴草捞净,恢复了泵站运行。因此,本标准规定,进水处有污物、杂草的泵站,应设置专用的拦污栅和清污设施,其位置宜设在引渠末端或前池入口处。
6.1.9 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是研究和预测泵站抽水能力及机组运行时进出口水流条件的最好方法。目前我国建设的大中型泵站较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水流条件简单的泵站,一般不做整体水工模型试验也能满足要求,但对于水流条件复杂的大型泵站枢纽布置,在前期工作阶段,可通过数学模拟计算分析比选,选择较优方案;在工程实施前还是应通过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6.1.10 在一些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山区,布置地面泵站开挖工程量很大,可将泵站布置在开挖的地下洞室内,以节省投资。例如,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的总干一、二级泵站,均采用了地下泵站的型式。另外,在一些景观要求较高的城市中心建设泵站,也选用地下式泵站,以给城市景观规划预留较大的空间。例如上海的杨树浦港泵站、北新泾泵站及苏州的青龙桥泵站等均采用了地下式泵站。
6.1.11 根据调查资料,在已建的泵站中当公路干道与泵站引渠或出水干渠交叉时,公路桥往往与站内交通桥结合,紧靠泵房布置。这样虽可利用泵房墩、墙作为桥墩、桥台,节省工程投资,但有很多弊端,如车辆从桥上通过时噪声轰鸣,干扰泵房值班人员的工作,容易导致机组运行的误操作;同时由于尘土飞扬,还会污染泵房环境等。例如,某泵站装机功率6×1600kW,由于兴建时片面强调节约资金,将通往某市的干线公路桥与泵房建在一起,建成后,每日过桥车辆如梭,轰鸣声不绝于耳,晴天灰雾腾腾,雨天泥泞飞溅,对泵站的安全运行和泵房环境影响极大,曾发生过由于车辆噪声干扰导致机组运行误操作的事故。如果公路桥与泵房之间拉开一段距离,虽增加了工程投资,但可避免上述弊端,改善泵站运行条件和泵房环境。同样地,高压输电线路、地下压力管道对泵站的安全运行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标准规定泵房与铁路、高压输电线路、地下压力管道、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0m。
    实际工程布置时,因用地困难、征地拆迁矛盾等因素,存在站址与铁路、高压输电线路、地下压力管道、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等设施的安全距离小于100m的情况,应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
6.1.12 排涝泵站一般布置在防洪封闭线的节点位置,当涝水排入有通航要求的外江(河)或外海时,应优化泵站布置,使泵站出流流速小于相应航道要求的横向流速,以确保船舶航行的安全。
6.1.13 随着环境水利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泵站选址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融入周边环境,并对周边环境有美化和提升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河道水质;河道鱼类等生物的生存环境;河岸树木、植物的生长环境;泵站周边的建筑、人文环境等。

查找 上节 下节 收藏 笔记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